海燕
夜阑人静的时候,我遥想起那条条通衢所归的罗马,它的历史和城市,仿佛看见主后64年那场焚毁半个都城的大火,看见纵火者尼禄竟诬陷基督徒为纵火者,把他们投向斗技场中咆哮的狮子口中去,彼得和保罗也在殉道者之列……这是尚在摇篮中的基督教面临的第一次大逼迫。许多年过去之后,人们才意识到,那一刻,是罗马帝国的盛衰之交。那一刻起,罗马便成了殉道者的罗马。
波兰小说家显克微支(Henryk Shienkiewicz ,1846-1916 )的长篇小说《你往何处去》(QUOVADIS)真实地再现了这幕历史的大剧。如同一个站在巨幅画布之前的画家,他饱蘸众彩,挥写出生命、苦难和脉搏,挥写出新兴的基督教的真精神。作品动笔于 1895 年。得知他要写《你往何处去》,友人和批评界很不以为然,因为主题易落俗套,大多数这类故事都是为孩子们写的,并且,时间已是十九世纪末,基督门徒的故事几乎不见于小说了。但显氏力排众议,写出了《你往何处去》这部不同于前人和自己的扛鼎之作。1896 年作品问世,是一部富有灵性的杰作,被译成三十多种语言,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齐名。1905 年,显氏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东欧国家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
作品的主线是一个爱情故事:年轻的罗马贵族维尼胥爱慕少女丽吉娅,四处寻访她的下落。因记起丽吉娅画在沙地上的鱼形,维尼胥始知她是基督徒。维尼胥进入基督徒在罗马城墓地的聚会处,远远见到了丽吉娅。维尼胥起先以为基督教是贱民们的迷信,但在接触到罗马基督教团体的生活之后,他被信徒们伟大而纯洁的爱征服了。就在尼禄凯撒纵火焚烧罗马,开始对基督徒大逼迫之时,维尼胥接受彼得的施洗,皈依在主的名下。作品的高潮由此展开。他成为从宫廷的阴谋到对基督徒的一系列迫害的见证人,也在患难中学得了信心。被捕的丽吉娅经历斗技场上的死荫后获救,与维尼胥一起离开罗马。而维尼胥的叔父,尼禄的近臣,则因庇护同情基督徒而从容赴死。
但作品的立意远不只是这个爱情故事,它只是用以敷布主题的构架而已。作品展示了新纪元时期历史的横切面。小说的开篇数章即描绘出外邦人的世界即将倾败,来日无多的景象。由于缺少信仰和道德的引导,在罗马的魅力和壮丽中,低级的及时行乐大行其肆。正是在这垂死的气氛之中,一群神秘的人——早期的基督徒们——出现了。使徒们和信主的人在地下墓室的黑暗中,满有信心和爱;地面上的皇宫却散发著恶臭。敏感的罗马市民们已经直觉到一种变化……
这一强烈的对比,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不无关联:因为显氏相信,基督教之前的罗马与他所处的道德崩溃的世代有一种相似性,那复活了古代世界的正包含著现世代的希望。作品努力开掘的主题是基督教会磐石般的基础,表现的是古代异教与基督十字架的殊死搏斗,和对于永恒真理的诉求。在这腐朽与新生,谎言与真理的际会中,一幅幅殉道者的浮雕呈现出来。
古罗马的斗技场。观众席上是义愤填膺的罗马人,他们被告知,那纵火焚烧都城和其中珍宝的,那饮孩童之血,投毒于水中并诅咒人类的基督徒们,就要被送来与狮子搏斗了。在紫布篷顶之下,浮满了因即将复仇而快意的眼睛,血色的阳光弥漫下来。听见了铁栅栏轧轧作响的声音。从幽暗的门洞里,一群身著兽皮的人跑向圆形广场的中央,全体跪下,举起了双手。罗马人以为是乞怜的举动,更加激怒起来。但这时,出人意料的,一阵歌声响起来:「基督掌权!」第一次,在罗马的斗技场中有圣诗升起。罗马人惊呆了。他们看见那些人举目向天,苍白的脸上透出狂喜。接著,听见那些人在狼狗和狮子的利齿下仍用断续的声音喊著:「为了基督!」他们困惑了:谁是这基督呢,竟为这些垂死的人所确信!一个罗马市民惊叹道:那些为野兽所噬啮的人们身上显明著一种神圣!另一个答道:这是他们所说的复活吧。
还是斗技场。那些未被狮群撕碎的人,被判处钉十字架。一个瘦小的老者,肌肤一条一缕地垂挂著,惊雷般地叫道:「感谢主,我们能象他那样死!」他的脸上分外柔和,不再象往昔那样严肃,因为这是回家的日子。他把手臂在十字架上伸平了,眼直望著天,开始热切地祷告。钉子穿过手掌时,他祷告;腿被绑紧时,他祷告;十字架被举起来时,他祷告。全然没有痛楚的抽搐。只有满场的罗马人狂叫的时候,老者的眉头稍微皱了一下,似乎是厌烦外邦人搅扰了他睡去的宁静。这时候,所有的十字架都竖起来了,斗技场上是人挂在木头上的森林。太阳落在殉道者们的头上,有重重叠叠的栅栏的影子集合起来,默默移近了尼禄的脸……
星子高朗的夜空之下,盛装的罗马人聚集在凯撒的花园。沿著每一处草坪,水塘和溪谷,竖立著火刑柱。高处的如桅,低处的如杖。不计其数,如恐怖的针芒。火刑柱上涂抹著沥青,基督徒被缚在沥青上,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各人的脚下放著花环,鲜花的下面是沥青复盖的稻草。号筒吹响时,奴隶们奔跑著点燃了各处的火刑柱。花环在火中萎谢,火舌舔著殉道者的脚踝骨。围观者忽然哑默了。花园里回荡起一个广阔的呻吟,有人仰起脸来向著苍穹唱赞美诗。
保罗被军兵押往刑场,他迈著征服者的步子。在七山之城的上面,残阳如血。百夫长令队伍停下,行刑的时刻到了。保罗举目望天,充满平安,祷告著,看见天堂之门向他敞开,释然地想起了他近来写给提摩太的话:「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
大家劝彼得逃避。彼得说,在灵魂深处他听见了主在提比哩亚海边对他说的话:「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约翰福音 21:18)他有殉道的决心。他在不久前就写信告诉散居于小亚细亚的「照父神的先见被拣选的」信徒们:「我脱离这帐棚的时候快到了,正如我们主耶稣基督所指示我的」(彼后 1:14)众人还是劝他为大体考虑,暂避锋芒,因为教会需要他。彼得犹豫了。他想到过离开罗马,到加利利去,到提比哩亚静谧的水域去,在那里建立主的教会。但刚刚想好,就觉得不能离开这浸透殉道者之血的城市,这里曾有无数嘴唇在死亡之前仍吐出真理的见证,主曾感动他在这巴比伦城中建立神的教会。主复活升天后,34 年来他走遍了世界,力量耗尽在旅途劳顿中了。年迈的时候来到罗马,那时他颤抖的手几乎不能举起拐杖了。那是一场怎样的征战!他面对的是凯撒,元老院,异教的民众,无边的疆域,和捆锁世界的铁链。他,一个加利利的渔夫,是无力面对这一切的,但他身后的基督却有无上的权能。当他想著这些的时候,大家更紧地围著他流泪祷告,请求他暂时躲避一下。彼得老泪纵横,伸出手来覆在跪著祷告的信徒之上,说:「愿主的名得荣耀,愿主的旨意成就!」
在出罗马的路上,彼得隐约看见一团光向他靠近,忽然他手中的杖掉下来,满脸狂喜:「啊,基督!啊,基督!」他脸伏于地,去吻那背十字架者的脚。长久的静默之后,彼得哽咽著问:「你往何处去,我主?」彼得听见主悲伤而柔和的回答:「因为你放弃了我的人民,我要上罗马去,让他们再钉我一次。」
良久,彼得从地上起来,返身向罗马走去……后来彼得怎样死是广为人知的:因觉得不配以和主一样的姿势死,他选择了被倒钉在十字架上殉道。
合上《你往何处去》的扉页,我仍然沉浸在遐思之中。一方面折服于显氏历史知识的丰富,栩栩如生地领人进入尼禄的宫殿,倘佯于古罗马的街市、集市、庙宇,见证罗马的焚毁,被迫害基督徒的受难。它已不仅仅是历史的再现、事件的重演。另一方面,也惊叹於作者对初期教会神学思想的造诣。彼得的布道,保罗的讲论,多个基督徒领袖的演说,既有思想又有个性。作者展示的那一幕血与火的殊死斗争,今天仍能听见它的回音。这个作品具有经久不息的生命力的奥秘也在於此。
但更让我难忘的是彼得对主的问话:「你往何处去,我主?」在最后的晚餐,当主预言自己即将受难的时候,彼得就如此问过。当时,耶稣回答道:「我去的地方,你现在不能跟我去,后来却要跟我去。」(约翰福音 13:36)罗马路上的彼得清楚地看到,这就是主说的时刻了。我注意到殉道者们在最后时刻的神态。他们举目向天,或祷告,或唱诗,或询问,满有平安和喜乐!如彼得一样,如司提反一样,他们也看见了主!主的话如神的右手一样:「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 12:24)不是一粒麦子无谓的牺牲,而是许多子粒的结实!跟随著主走,彼得这一时刻的返回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犹如最黑暗时刻出发的黎明的使者。这样的返回,是有信心确据的行动,在那样的时刻,它是一个宣告:罗马从此是殉道者的罗马了!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小说有这样一个尾声:四年后尼禄凯撒在政变中逃出罗马城,自杀身亡。这是真实的历史,更让人觉得意味深长。
当年的罗马人也许是平静地,别无选择地走过他们所处的真实,也没有意识到他们处死的拿撒勒人耶稣已经转动了改变他们惯常世界的杠杆。因为这个杠杆的支点在太远的地方,不借著历史的距离,人的视野是容纳不下的。我们只能承认,很多重大的改变都象芥菜种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但它们的根却是在远处的。殉道者们唱的不错:「基督掌权!」
因此,凯撒的罗马消亡了,而殉道者的罗马长存。